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工作 >> 正文

学习贯彻“3•18”重要讲话精神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价值指针

发布者: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2-03-18 [来源]: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多次就思政课建设作出批示、发表讲话。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思政课作出“高校思政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的重要批示。2016年12月7—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专门针对思政课建设作出集中阐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明确要求。2019年1月初在南开大学考察时又强调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对思政课教学进行专题集中系统阐述。如此密集就思政课作出批示、发表讲话,充分体现出对思政课建设的高度重视。这些讲话或批示,不仅充分阐述了思政课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揭示了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指针。

0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的重要论述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事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原则性和方向性问题。这篇重要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培养目标、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和根本保障进行了充分阐述,而且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出明确指导,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观点。

第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前我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从课程教育与日常教育的关系角度,对思政课进行课程定位,把思政课确定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并不是从局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思政课地位进行界定,而是从更为开阔的学校教育角度,来界定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把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P378)这就把思政课教学放在整个高等教育基本环节上,从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角度,对思政课进行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还分析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原因,他指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虽然学生有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但课堂教学是最根本的途径,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这是其他知识获取渠道所不能替代的,进而提出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要求。思政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渠道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尽管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有多种渠道获得思想理论信息,但思政课是最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渠道,要建设好思政课,首先应守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

第二,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关于思政课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2]这段论述一是明晰了思政课改革的目的和要求,改革的目的要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二是指明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应聚焦在课堂教学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状况的改善。三是明确指出改革中应该避免的问题是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即思政课改革要更加重视教学内容改革,从更深层次解决学生思想理论问题,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不能停留在浅层阶段,避免流于形式和表面。

第三,思政课建设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师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充分阐述了教师自信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把它作为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在思政课建设中,与教材、课程等这些教学过程中“物”的因素相比,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是更为积极的因素,要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主体作用,应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信,以调动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思政课教师要首先解决好自信的问题,才能把自信传递给学生。三是对于如何传递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明方法,即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把自信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

第四,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政课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政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P378)他提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所有的课程都有育人功能,都应该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切实履行育人的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推给思政课,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二是各种类型课程所传递的价值,需要同思政课传递的价值相一致,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三是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育人功能是所有课程的基本职责,但不同的课程在育人功能方面采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所有的课程,都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同时要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体系创新,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形成良好课堂教学秩序,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要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规范开设各类人文素质课程。要加强课堂管理。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盘我作主”。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脱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的问题是“理论与现实脱节”。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现实缺乏关注。一些教师自说自话,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二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不够。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不面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三是教材过于理论化,注重结论,忽视了生动性和可读性;四是教学过程实践性不够。教师讲的内容学生认为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想听,学生想听的内容教师不会讲或者讲不好,弄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影响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

第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在分析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P378)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从这段论述来看,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含思政课教学)效果,就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只有学生接受认可活动,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念。他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指导: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讲求艺术性。有的教师说,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讲理论要接地气,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从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对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新的界定,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问题,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并为如何教好思政课提供了途径方法,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宏观指导。

02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的重要论述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思政课进行的集中系统阐述,也是他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的全面展开。重点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办好思政课意义进行阐述,二是对办好思政课关键因素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对办好思政课的教学规律进行分析;四是对办好思政课的领导和保障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化了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观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于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新的定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2]一是明确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用关键课程对思政课进行课程定位。在思政课地位的论述的相关文献中,思政课曾经被定位为“主渠道”课程,“灵魂课程”“核心课程”等,他在讲话中用“关键课程”对其进行新定位,关键课程与主渠道课程相比,在课程地位方面更重要;与灵魂课程相比,灵魂课程更偏重课程内容,关键课程更偏重课程作用,阐述的是课程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与“核心课程”相比,关键课程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二是明确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是对思政课作用的进一步强化。三是从更为开阔的视角明确思政课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待。这就进一步拓展了办好思政课建设意义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从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样的战略高度,对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作更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突显了思政课的关键课程的地位。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关于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这段论述从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为思政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办好思政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任务;二是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三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求,也包含着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

办好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阐述教师的自信问题,进一步阐述教师自信对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办好思政课最重要的问题,而且也进一步充分阐述了我们有足够信心办好思政课的理由,传递了办好思政课的信心。他在讲话中提出办好思政课有充分的理由:一是党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我们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四是思政课建设长期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办好思政课要把握“两个关键”。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思政课中“人”的因素,提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确提出办好思政课的“两个关键”新观点:一是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个课要求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对教师的一般要求相比,他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不仅内容更多,而且程度更深,对普通教师只要求“有”和“无”的问题,而对思政课教师要求是“强”“深”“新”“广”“严”“正”;并且在内容上更具体,在政治要求方面,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要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情怀方面,提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的要求;在思维和视野方面,对思政课教师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提出了要求;在自律方面,对思政课教师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提出要求;在人格方面,提出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人格感召学生的更高要求。二是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创造更优越条件等等,都是办好思政课的积极因素,但更关键的是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要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这就进一步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推进思政课改革要遵循“八个相统一”的规律。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从“八个统一”的高度,揭示了办好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这“八个相统一”规律:一是更新了思政课程观念。传统思政课程观念把知识作为课程的本质,把列在课表上显性的思政课作为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建设的知识性。“八个统一规律”从更开阔的课程观,对思政课教学中涉及知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问题进行整合,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质的课程观,更新了思政课程观念。二是揭示了教学过程内在规律。“八个相统一规律”中,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规律是从课程性质角度总结出的教学过程规律,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规律从教学针对性和教学艺术角度提出要求,统一性和多样性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要求,主导性和主体性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提出要求,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规律是从教学方法角度总结出的教学规律,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三是指明教学基本方法。“八个统一”都具有教学方法指导意义,其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更具有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规律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灌输性与教学方法的启发性相统一的高度,既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授方法,也指出组织学生自己讲的方法;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教学规律角度提出思政课教学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些指导性方法,增强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

办好思政课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各方面支持。在学校思政课教师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问题,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P331)他还具体提出要求:一是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激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政策保障,提高这个岗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让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现;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等具体举措。三是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四是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透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五是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也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六是对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到学校讲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把能不能讲好思政课看成是一个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作风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思政课领导和管理的要求,既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学重视和要求,又回应了思政课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为营造办好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障。

03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论述,特别是两次集中系统论述来看,这些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具体化。两次重要讲话的共通之处:一是对思政课教学地位和作用定位高度一致,高度重视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和关键作用;二是对思政课建设的最重要问题的认识,都把自信和信心作为办好思政课的最重要的问题。三是对思政课建设主要任务的认识,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建设根本任务。四是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的认识,都强调把握教学规律,提升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五是对办好思政课的环境和条件,都强调加强其他课与思政课同时向同行、大中小课程相互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支持等。两次讲话也有深化发展之处:一是对思政课的论述角度不一样,前者主要从宏观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阐述,后者具体聚焦思政课程建设。二是对思政课论述角度不同,前者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展开,后者讨论办好思政课本身需要加强基本环节。三是对思政课论述的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以高校领导和所有高校工作人员作为讲授对象,后者专门针对思政课教师,同时也对整个学校教育提出要求。四是对思政课的要求和具体内容不一样,前者主要是宏观层面的要求,后者在思政课内在规律和要求的认识上更为深入,在办好思政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方面更明确。关于思政课的系列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遵循,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应以系列论述为指导,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实现新时代思政课创新发展。

一是更新思政课程观念。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传统课程观把课程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经验的知识,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传授知识。现代课程观更倾向于把课程看成是学习者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获得的经验,这极大地拓展了课程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同向同行的问题,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他明确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等问题,这些论述都突破了传统课程观念。他对思政课的理解既关注课程的知识性,也关注课程的价值性;既关注课程的理论性,也关注课程的实践性;既关注课程的显性功能,也关注课程隐性的影响,这种课程观念突破了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用更开阔的课程观念阐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问题,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问题,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问题。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应更新课程观念,实现课程观念的变革。

二是发挥思政课教师主体作用。在学校思政课教师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提出思政课建设“两个关键”,即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他认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个课要求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不经过系统专业训练,不可能上好思政课。因此不能把思政课上不好的责任全部归咎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多方共同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他也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不能因为课难讲而不作努力,也不能把原因推给外部,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努力按照六个方面具体要求,不断提升自己思想理论素质,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发挥思政课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三是紧扣思政课程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在现代教学环境下,虽然学生获取思想政治信息的渠道十分多样,但思政课是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渠道,课堂讲授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其中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对大学生主观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思政课教学具有把其他渠道获取的思想政治信息进行系统化、整合和导向的功能,可以对各方面来的分散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批判性提升。尽管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更基础性的教学环节。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首先要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在课程教学本身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上下功夫,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这才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离开课堂教学主渠道,尽管其他形式教学丰富多样,也没有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功能。

四是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传播每跟进一步。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变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传播与时俱进的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经验。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加强理论武装。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做到“知行合一”。

五是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的教育活动。它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也是一个对学生有计划地、有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思政课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学既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呈现出多重规律的叠加效应。因此,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具有更为复杂和特殊的教学规律。在学校思政课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相统一”对思政课内部教学规律进行揭示,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合规律性发展。

六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自信。在历次关于思政课的集中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把自信和信心问题看成办好思政课的最重要问题。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他不仅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自信的要求,而且从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重要基础等多个角度,对我们办好思政课充满信心。并且,他还对讲好思政课的难度也作了充分阐述,认为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并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对思政课教学给予充分理解和信任,同时也寄予高度期待和希望。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课程教学自信,迎难而上,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来源:佘双好 高校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