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冬,知名左派诗人汪静之作了一首爱情诗《天亮之前》。由于字里行间饱含炽热的情感,甫一发表即广为传颂。
但极少有人知道,作者是在以诗抒情,纪念刚召开不久的中共一大。1921年12月,汪静之从好友处听闻中国共产党已于当年7月在上海成立。备感振奋的他,欣然提笔作诗以记之。为保密,他特地将“这首诗收在爱情诗集里,敌人发现不了”。
时光无言,光阴不语。就如汪静之当年的感受一般,100年前,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一件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虽静默无声,却开天辟地,彻底结束中华民族“天亮之前”最后的黑暗。
100年后,当我们回到起点,一个个问号再次被点亮——为何上海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一选择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必然性?
走进历史,我们发现,中共一大之所以在上海召开,是内外因综合考量的选择,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天时:“东方巴黎”思想先进,工人强大
20世纪初,上海已是中国的特大型城市。发达的工商贸易和充盈的金融资产,使其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重镇和外贸中心,也成为中国出版业最发达、工人阶级最密集的城市,有“东方巴黎”的美誉。
繁荣发展的文化机构肥沃了进步思想的成长土壤。早在19世纪末,上海的文化出版物就开始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上海的《东方杂志》最早介绍列宁的生平;在上海出版的译著《近世社会主义》最早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率先在上海问世……
与此同时,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正酝酿出伟大的革命力量。邓小平曾说,上海工人阶级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头羊。五四运动中,正是上海工人点燃“三罢”(罢课、罢工、罢市)斗争的熊熊之火,发挥出影响革命形势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919年6月,上海《申报》报道上海学界、工界和商界一致行动,实行罢课、罢工、罢市的情况
生机勃勃的革命气息,让上海拥有了召开中共一大的“天时”。
地利:“万国之城”租界林立,四通八达
从地缘环境考虑,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实为明智之举。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上海在鸦片战争后,被英、法、美等国殖民控制、设立租界。列强共管的状态让上海有了“万国之城”的称谓,也反映出此地繁华表象下隐藏着的混乱现实。
当时,上海有一大批进步人士如孙中山、陈独秀等,选择在法租界一带居住。他们都是考虑到这里人口密度不高,房租租金适中,巡捕房警力有限,安全比较有保障。尤其中共一大会址属于当时法租界的边缘地带,相对僻静。而对于马林、尼克尔斯基这两位参加中共一大的外国面孔来说,选择约有5000名俄侨居住的法租界,也意味着便于保密,不会引发外界过多关注。
除此之外,四通八达的上海既处长江入海口,又是中国海岸线的中段,港口和船坞的扩建使其海运、陆运俱佳。
中共一大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前往上海所用的交通工具也不尽相同
得天独厚的“地利”,让来自全国的与会代表均能便利快捷且安全保密地抵达会址、参加会议。
人和:“十里洋场”群英建党,星火燎原
孟子有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蓓蕾初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选择在上海召开这次意义非凡的重大会议,最关键的因素正是“人和”。
一方面,随着1920年《新青年》编辑部的南迁,陈独秀周围汇集起李达、李汉俊、邵力子、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他们不仅以文载道、以文化人,通过《新青年》《共产党》《觉悟》等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范围,也为党的创建准备了干部力量。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等人很快意识到,仅有学界运动不足以成就社会革命,必须把努力的方向转向劳动大众。于是,繁华的“十里洋场”中,早期共产党人深入工人群体办夜校、识字班,成立工会,出版进步刊物,与工人们建立起紧密联系。这时期,上海的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呈现出全新的气象,涌现出一大批投身革命的先驱者,为党在上海创建打下了稳固的群众基础。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特别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
本有区位优势,又得天下英豪。齐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上海顺理成章成为中共一大召开的理想之地。之后的故事,相信已被铭刻在每位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中:1921年7月23日,平均年龄28岁的十余位代表从各地而来,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秘密走入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于此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一轮红日在东方喷薄而出,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有道是:星星之火勇燎原,开天辟地换人间!
信息来源:保密观